新華社記者 高潔 攝
有幸參加5月底在北京召開的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28日的第一次全體會議與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同期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了這次盛會,并且發表了重要講話,他代表中國向世界發出了“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宣言。
在世界經濟面臨疫情嚴重挑戰,少數發達國家大力推行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甚至不惜動用各種資源,打壓我國發展的情況下,外部環境錯綜復雜,給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很大不確定性。在這樣的關鍵時刻,“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無疑是新時代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要目標,也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動員令。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虛心學習、引進、吸收世界先進科學技術,在創造了世界經濟奇跡的同時,也明白了一個道理,基礎理論研究靠學習是無法突破的,關鍵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黨的十八大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十四五”規劃更明確要求,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2018年7月11日拍攝的港珠澳大橋(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我國的城市規劃也是從模仿、學習、引進、吸收,逐步走向自立自強的。
20世紀50年代,我們學習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經驗,建立了基于計劃經濟體制的城市規劃體系,“一五”時期的重大建設工程和重點城市發展,多多少少都可以看到蘇聯專家的身影,蘇聯模式曾經是建立我國工業體系的榜樣,北京、上海等一批城市的規劃,都吸納了蘇聯專家的經驗與意見。
改革開放后,伴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與完善,我們全面學習西方發達國家規劃建設管理的經驗,從以蘇聯傳統的總體規劃為核心,逐步轉向以詳細規劃和用地開發控制為核心的規劃體系,形成了城鎮體系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為一體的技術體系,并且初步實現了向公共政策轉型、向城鄉統籌轉向,法律體系、標準體系也逐步建立。城市規劃在保障城市可持續發展、引領健康城鎮化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40多年改革開放,我國實現了7.3億人口的城鎮化,這無疑是全球絕無僅有的,我國涌現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城市,不少外國學者目睹我國城市的巨變,感嘆這是足以媲美減貧成就的重要領域。最關鍵的是,我們沒有出現不少發展中國家在快速城鎮化進程中普遍存在的貧富差距巨大、社會矛盾激化等弊端。
曾幾何時,發達國家的大師們把我國的規劃設計市場作為他們的試驗田,我國的規劃理論大多是西方教科書的舶來品。然而,我們用城鄉巨變的事實告訴世人,中國城鎮化問題的解決方案,不可能靠國際上任何既有的規劃理論與技術,只有靠我們自身的探索與創新。今天,規劃引領發展不僅成為中國特色治國理政的基本制度,規劃引領城鎮化健康發展的經驗也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為不少發展中國家所景仰,成為國際著名專家學者研究探究的重要學術話題。
中國城鄉規劃學的自立自強,并不只是從建筑學走向獨立的一級學科,而是要在世界規劃學術之林獲得應有的地位。
進入發展新時代,踐行發展新理念,構建發展新格局,在謀劃新時代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治理現代化的大局下,城鄉規劃學應積極主動地承擔起國土空間規劃領域主干學科的責任和擔當。
版權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城市規劃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城市規劃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授權事宜請郵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國城市規劃網保留最終解釋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城市規劃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