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株潭都市圈發展規劃》是繼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成都都市圈以后,國家發改委批復的第4個都市圈規劃,也是指導長株潭都市圈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同城化高質量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湖南省人民政府
關于印發《長株潭都市圈發展規劃》的通知
湘政發〔2022〕6號
長沙市、株洲市、湘潭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廳委、各直屬機構:
《長株潭都市圈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已經國家發展改革委同意,現印發給你們,并就《規劃》的組織實施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規劃》實施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統籌推進長株潭“五位一體”建設,加快實施規劃同圖、設施同網、三市同城、市場同治、產業同興、生態同建、創新同為、開放同步、平臺同體、服務同享的“十同”行動,在打造“三個高地”上率先突破,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前列,在增強輻射帶動功能上聚焦發力,在推動城鄉協調發展上創造經驗,在促進共同富裕上引領示范,提升對長江中游城市群的支撐能力,助推長江經濟帶和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
長沙市、株洲市、湘潭市是長株潭都市圈建設的責任主體,要同向發力、分工協作,制定具體行動計劃和專項推進方案,確?!兑巹潯犯黜椖繕巳蝿章鋵嵚涞?。省發展改革委要加強《規劃》實施的綜合協調、監測評估和經驗總結。其他省直有關單位要按照職能分工抓好本領域重點工作協調推進,在專項規劃編制、體制機制創新、重大項目建設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努力為《規劃》實施創造良好環境。
湖南省人民政府
2022年3月22日
(此件主動公開)
附件:
長株潭都市圈區域范圍
《規劃》提出了6個“一體化”??梢哉f,這是長株潭都市圈發展的路線圖和施工圖。那么,這份長達2.5萬字的文件有哪些干貨?我們一起來看看。
為什么要出臺《規劃》?
2021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群協同發展,加快武漢、長株潭都市圈建設,打造全國重要增長極。
2021年4月,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文件提出,支持長株潭等都市圈建設。
長株潭都市圈空間格局示意圖
長株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市中心兩兩相距不足50公里,是湖南發展的核心增長極?!兑巹潯访鞔_了長株潭都市圈范圍,包括長沙市全域、株洲市中心城區及醴陵市、湘潭市中心城區及韶山市和湘潭縣,面積1.89萬平方公里,2021年常住人口1484萬,經濟總量1.79萬億元。
2007年長株潭獲批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以來,湖南省委、省政府加快推進長株潭都市圈同城化建設,都市圈競爭力、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已具備在更高起點上推動高質量同城化發展、培育形成現代化都市圈的良好條件。
有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省委、省政府一以貫之推進,“先天優勢”疊加政策紅利,長株潭都市圈建設的綱領性文件就在這一背景下“誕生”了。
長株潭都市圈將發展成什么樣?
發展目標
到2025年,長株潭都市圈競爭實力、輻射帶動能力顯著增強,高水平基礎設施、現代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等領域同城化取得重大進展,融城融合發展格局基本形成,成為全省高質量發展、高水平治理、高品質生活的標桿。
到2035年,長株潭同城化發展格局全面形成,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全面實現,人民生活更為富裕,現代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輻射力和引領力大幅提升,成為獨具特色、富有魅力的現代化都市圈。
主要指標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82%左右,“一小時通勤圈”全面形成,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裝備、航空航天等領域形成世界級產業集群,R&D經費占GDP3%左右,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保持在85%以上。
如何打造長株潭都市圈?
突出一體化、同城化發展,明確了一體化優化都市圈發展布局、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打造科技創新產業體系、推動生態環境共保共治、推動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推進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等六大任務。
1.一體化優化都市圈發展布局
進一步優化長株潭空間布局,強化長沙市龍頭帶動作用,發揮株洲市、湘潭市比較優勢,共同構筑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格局。
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推動長沙中心城區瘦身健體。提升株洲、湘潭發展品質。完善縣城服務功能。分類引導小城鎮建設。
優化都市圈空間結構
以湘江發展軸聯動長株潭發展。打造中部(京廣)發展帶、北部(渝長廈)發展帶、南部(滬昆)發展帶3條經濟輻射帶。推動寧鄉、瀏陽、韶山、醴陵4個重點城鎮組團發展。保護性開發長株潭生態綠心。
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和鄉村振興
促進城鄉要素雙向自由流動。取消除長沙市市區外其他地區落戶限制,探索長株潭都市圈內城市戶籍準入年限同城化累計互認和戶口通遷。推動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建設美麗幸福鄉村。
2.一體化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發揮長株潭都市圈區位優勢,堅持優化提升、適度超前的原則,統籌鐵、公、水、空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和物流、能源、水利網絡建設,構建連接東西、貫通南北,對外多路暢通、對內高效互聯的綜合立體交通體系,著力建設全國性綜合交通物流樞紐。
鐵路規劃示意圖
構建一體化綜合交通網絡
打造軌道上的長株潭。加快建設渝長廈高鐵常益長段、長贛段,推動呼南高鐵順暢轉換連接長株潭,研究長株潭對接長三角、山東半島的高鐵新通道,逐步打造長株潭高鐵樞紐和國際鐵路樞紐。充分利用既有鐵路富余能力開行城際列車或市域(郊)列車,加快推動高鐵與城際“零換乘”,規劃建設常益長與武廣高鐵直通線等工程。進一步增加長株潭城際鐵路小編組列車運行,加快推進“公交化”運營。研究建設長株潭連通岳陽市、衡陽市、婁底市、醴陵市等地的城際鐵路。
高速公路規劃示意圖
建設長沙航空樞紐。實施長沙機場改擴建工程,高標準建設綜合交通換乘中心,實現多種交通方式無縫銜接。優化完善國際航線網絡,推動開通以貨運為主的第五航權國際航線。
增強水路運輸能力。暢通區域交通微循環。
航道和港口規劃示意圖
促進物流樞紐共建共用
加快推進長株潭共建國家綜合物流樞紐。打造長沙港、株洲港和湘潭港等區域性港口群,打造高鐵快運物流中心和長株潭普鐵貨物運輸集散中心、湘粵非鐵海聯運物流中心。
建立安全可靠能源保障體系
加快長沙特高壓交流站、南昌—長沙、荊門—長沙等特高壓項目建設,推進“寧電入湘”特高壓工程開工建設,新建寧鄉、長沙縣、株洲西等一批500千伏輸變電工程和長沙特高壓配套送出工程。在長沙建設國際領先城市電網。
提升一體化水利設施效能
以湘江為紐帶,以瀏陽河、漣水、淥水、溈水、涓水為骨干河道,以官莊、洮水、酒埠江、黃材、株樹橋、水府廟等水庫為關鍵節點,統籌提升長株潭區域防洪防澇和水資源綜合配置能力。
3.一體化打造科技創新產業體系
加快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壯大實體經濟,不斷增強長株潭都市圈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加快形成發展新優勢,在打造“三個高地”上率先取得突破。
推進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積極推動產業差異化發展,長沙市以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為主導,建設“創新谷”;株洲市以軌道交通、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為主導,建設“動力谷”;湘潭市以智能裝備、汽車及零部件、鋼材精深加工為主導,建設“智造谷”。
深化科技創新協同發展
培育高水平創新平臺集群,積極爭取布局大科學裝置和前沿科學中心,強化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湖南國家應用數學中心、人類干細胞工程研究中心、亞歐水資源中心、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長株潭)等重大創新平臺功能,加快岳麓山工業創新中心、種業創新基地、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等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
推動全方位高層次改革開放
構建以共建“一帶一路”為重點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加快都市圈內事項通辦,分批推出通辦事項清單,優先推動企業登記注冊、經營許可、涉稅辦理等高頻事項在長株潭都市圈范圍內一網通辦、跨市通辦。
4.一體化推動生態環境共保共治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完善生態環境協同治理機制,協同解決水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噪聲污染等環境問題,共護綠水青山,努力建設生態綠色都市圈。
依托綠心打造城市中央公園
推進實現綠心生態增值、服務增值、資產增值及生活品質增值,建成高品質世界級城市群綠心、都市圈中央客廳,打造在全國全世界有重要影響、具有獨特優勢的綠心中央公園。
加強生態同保共育
構筑區域生態安全體系。加強重要水源地及湖庫保護。
加強環境聯防共治
聯防聯控大氣污染。聯防聯治水污染。推進固廢處置與土壤修復。強化環境治理聯合監管。
推進綠色低碳發展
開展碳達峰先行示范。制定長株潭都市圈碳達峰實施方案。開展馬欄山、韶山等近零碳示范區,梅溪湖、洋湖零碳示范區,長沙縣碳達峰示范縣等試點示范建設。推進低碳產業創新發展。
加強環境影響評價
5.一體化推動公共服務共建共享
堅持以人民需求為導向,深化公共服務領域合作,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和質量,使同城化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都市圈全體人民。
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共享教育現代化成果
集聚醫療衛生服務資源
建設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健全城市安全防控體系
6.一體化推進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
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疏通政策堵點,暢通市場循環,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推進市場提質增效,爭創長株潭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
推進要素市場化高效配置
推進統一有序市場建設
打造全國一流營商環境
如何保障《規劃》有效落地?
從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責任分工、夯實項目支撐、抓好督促落實等四個方面提出具體措施,保障規劃有效落地。
在責任分工上,提出要——
充分發揮三市聯席會議機制作用,完善都市圈共商共建共創共享的合作協調機制。
長沙市、株洲市、湘潭市作為推進長株潭都市圈發展的責任主體,要同向發力,明確分工,各司其職,制定具體行動計劃和專項推進方案,確保規劃各項目標任務落實落地。
省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組織編制都市圈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國土空間、生態環境、公共服務、對外開放等領域專項方案,研究出臺配套支持政策和綜合改革措施,形成規劃統籌、政策配套、項目支撐和體制機制創新的工作體系,形成橫向聯動、縱向協調的長效機制和強大合力。
版權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城市規劃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城市規劃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授權事宜請郵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國城市規劃網保留最終解釋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城市規劃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